【天辰平台开户】泉州古城十年发展_泉州是宋元时期第一大港的原因

[db:摘要]

评论|郭辉

制作|寇佳瑜

雅乐千年,“和”就是今天。

两年前,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以“宋元时期中国世界海洋商业中心”的美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

古代泉州为什么耀眼?新泉州如何再度起航,重铸辉煌?就此,记者近日对话了中国闽台边境博物馆馆长陈卫平、中共泉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泉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徐莹莹。

资料图:图为开元寺。记者王东明:从“一边倒”到“东方第一大港”,从历史文化名城到世界遗产城市,泉州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天时、地利、人和”?

徐莹莹:泉州位于东南沿海,依山傍海,四季如春。它被称为“温岭”,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许多天然良港。

先秦时期古越人就在这里培育了古越文化。后来,随着中原人口向福建的迁移,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不断为这里注入先进的中原文化,使这片热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西晋时期,大量晋人来到泉州,沿江而居。因此,这条大河被命名为晋江。

到了中唐时期,黄河流域的人再次大规模南迁。北宋末年,中原燃起一场篝火,“顺之者必归城”,由此泉州迎来了中原人迁入天辰娱乐app下载的第三次高峰。

历代定居在晋江两岸的中原移民,和当地人一样,天生就与海为伴,久而久之掌握了与海打交道的技巧。经过长期的互动与交融,中原文化、古越文化、海洋文化形成了厚重的泉州文化。

几千年前,作为中国南方四大港口之一,泉州港的商船就已经出口到东方的日本、琉球和三渊(今印度尼西亚特大港口)。10世纪至14世纪,世界海上贸易迎来了历史上辉煌繁荣的时期,形成了大航海时代之前的“第一世界体系”,而位居这一体系之列的泉州表现得格外出色。当时的泉州港航行如云,满载丝绸、茶叶、瓷器的货船陆续离港,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忙着卸货。

泉州湾有22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以泉州市区为核心,分布在从出海口到腹地山区的辽阔空间。它们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独特而突出的港口城市空房间结构,涵盖了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商业等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反映了泉州的海外贸易体系和多元的社会结构。

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的,它们共同促成了泉州的崛起和蓬勃发展,为东亚和东南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世界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刺桐树到刺桐港,泉州港曾经有过怎样的繁荣景象?

徐莹莹:泉州的祖先和众多的商人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鲜明的印记。

如今刺桐是泉州的市树,刺桐是市花,在风中摇曳着别样的风采。唐朝以前,在东南亚,这种布叶茂密、花朵鲜艳的树,让泉州先民感到满心欢喜,于是赶回老家去种植。

真正让刺桐树名扬天下的,是留在学校的五代泉州永春人。这个清远军(泉州)我们的大使(后来叫晋江王)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主政泉州17年。当税收有了坚实的储备,他立即重建泉州城,命人在四壁周围种植刺桐树,具有先进的审美模式。于是,“刺桐”成了泉州的代名词。

宋初,以泉州为主要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崛起。此时的泉州远离战火,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对外贸易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令各国向往,于是有了“各国皆下海经商”的盛况。

海外货物到达泉州港,陆路运输的后续作用十分重要,所以泉州在宋元时期一度掀起了桥梁建设的热潮。100多座石桥横跨江海,方便了人流和物流。其中,北宋名臣蔡襄所建的泉州洛阳桥和南宋绍兴所建的安平桥(即五里桥)影响最大,分别享有“海上第一桥”和“天下第一桥如此桥”的美誉,两座桥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即海关,泉州成为国家对外窗口,从制度和法律上保护在此经商的中外商人的权益。占据有利地理位置的泉州更是如虎添翼。很多出口瓷器是泉州郊区的德化、磁灶窑烧制,出口铁器是安溪青阳冶铁厂锻造。海外贸易需求的激增也使泉州成为中国造船和纺织业的中心,以及福建出口瓷器和冶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南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更多的泉州商船驶向亚洲、欧洲、非洲甚至拉丁美洲。在当时全国三大重要港口泉州、广州、明州(今宁波)中,泉州凭借宽松的流通环境和坚实的航运基础,拥有“三湾十二港”,地位步步高升。在泉州丰泽区法士码头的滩涂下,出土了一艘南宋商船,载重相当于700头骆驼运输的总和。

现在只要翻翻《马可·波罗游记》和《伊本·白图泰游记》,就能一窥当时泉州港的辉煌。

记者:今年春节伊始,“袁媛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品中有中国泉州闽台袁博物馆收藏的精美艺术品。在策展人陈看来,为什么中国闽台边境博物馆如此吸引人和受欢迎?

陈卫平:首先,我想向读者朋友们介绍一下“袁媛·闽台艺术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馆承办。展出闽台艺术作品400余件,涵盖戏曲、曲艺及工艺美术、文学、书法、美术等多个门类,其中29件珍贵藏品被中国闽台边境博物馆选中。

在中国闽台边境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一对清代的陶瓷风狮非常引人注目。“风狮主”是闽台民间常见的信仰,人们相信它有“息风止邪,祈求吉祥”的魔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葫芦意为“福禄”。此次展出的葫芦瓷瓶是2016年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十周年而设计的。瓷瓶上的“妈祖福安”二字是祖籍泉州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亲笔题写的,寓意“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中国闽台边境博物馆是反映中国大陆(福建)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圆的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传统建筑的特色工艺【天辰娱乐账号注册】“抛砖引石”,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共同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从基础展“闽台边缘”到特展“地方闽台”,中国闽台博物馆充分展示了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化相亲、商业相亲、法律相亲的史实。

如果你参观博物馆,建议你不要错过主楼入口大厅的一幅用火药绘制的壁画。它高18米,宽9米,是居住在美国的著名泉州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他以中国人的古老发明——纸和火药为素材,用现代艺术诠释了海峡两岸亘古不变、亘古不变的文化主题:同宗同源。

记者:作为中国第一个获得“东亚文化之都”称号的城市,泉州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多元文化国际大都市?

徐莹莹:泉州入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第一个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称号的城市。

在古代,伴随着无尽的海上贸易,泉州先民义无反顾地走出国门,成为中华文化早期的海外传播者。与此同时,船来船往,大批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商旅和使节陆续来到泉州。他们中的一些人长期定居并与当地人结婚,因此出现了“柯凡”、“土著柯凡”和“柯凡五世”。当时,泉州南部的晋江沿岸建立了一个外资社区。宋朝时期,官府还专门请“建藏学”,为“藏商”子弟提供学校。越来越多的海外商人成为泉州发展的重要力量。

宋元时期,泉州香料贸易繁荣,阿拉伯商人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家庭制作香烛。他们购买进口香料,加工成芳香产品,投放国内外市场。当时,泉州成为与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赢得了马黎诺里、伊本·白图泰、凯尔·波洛等旅行家的到访和赞誉。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互鉴,和谐共处,泉州不愧为国际化大都市。

如今走在泉州,历代商贾带来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的遗迹随处可见。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始建于公元686年。其大雄宝殿中的飞行艺妓斗拱是以印度嘉陵的Pinga为原型。宋元时期,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景清寺和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寺庙曹安寺在泉州建立。泉州古城出土了许多13、14世纪以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为题材的石雕。这些宗教文化建筑或其组成部分为泉州赢得了“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本文发表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三期。)

原标题:《崛起的大海里,国际商人爱拼敢赢开新航——关于泉州古城的对话》

制片人|杨新华

审核|牛志楠

统筹|刘全坤

采访|刘雅

编辑|刘闲

以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泉州南音为背景的歌曲《百鸟归巢》亮相中央广播电视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让中国各族人民乃至全球华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唐宋以来,中原移民数次南迁,将中原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并逐渐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韵味的南音文化。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