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将三农硬任务摆在首位_把三农领域短板补得更实

[db:摘要]

锚定农业强省目标

农业强体现在土地、机械、农资等诸多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各地一号文件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农业强省”放在发展的重要位置。安徽、湖南、吉林、四川直接以“农业强省”为主要目标,体现在文件标题中。

保证产量是巩固大国粮仓的基础。2022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以上,牢牢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其中10个粮食主产区在今年一号文件中把稳定粮食供给放在重要位置。各地在稳定粮食生产和供应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江苏提出【天辰在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逐级签订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问责;浙江探索耕地进出口平衡“先进后出”机制,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河南要求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一占一补、一优一优、一水田一供水”;安徽进行精耕细作改革,全面提高粮食单产,推行“按图定粮”和订单生产。

增加产能是中国饭碗的根本。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用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措施,比如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农业、绿色农业,很多文件都有写。其中,发展高标准农田成为各地一号文件的总体要求。比如,四川重点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重点补齐“能排能灌、适机作业”短板,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吉林和黑龙江都强调要加强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吉林提出要打好“黑土粮仓”科技攻坚战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梨树模式”提质扩面。黑龙江要求推进水土流失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作层培育等。,严厉打击偷挖黑土等破坏土壤行为。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比如,江西提出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器,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主导产业”的产学研融合推进新机制;安徽强调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山西明确要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围绕土、肥、水、物种、技术、机械、绿色等要素,研发一批有机旱作农业关键和突破性集成技术模式;海南提出,加快热带地区农机研发和推广,推进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陕西要科学利用陕北长城沿线和黄土高原沟壑山区,集成推广应用滴灌、集雨坑、地膜覆盖等节水技术,发展沙漠和山地保护性农业。

中国扶贫开发中心主任黄表示,粮食安全是“中国最大的”。农业强,首先必须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能力强。就粮食主产区而言,确保稳定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是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基础和突出标志就全国而言,只有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应,才能不断增强我国农业供给能力、产业韧性和稳定性,才能可靠保障14亿多人口的饭碗。

开启特色发展之路

有成千上万的人,成千上万的村庄。解决“三农”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建设美丽乡村也没有模板可立。从产业发展到乡村建设和治理,都要立足农村,找到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道路。在各地出台的一号文件中,既能看到三农发展的着力点,也能看到因地制宜解锁地方特色资源的“金钥匙”。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实验区,福建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2023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专门提出,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积极推进减碳增汇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大农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鼓励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探索渔旅结合新模式。

因地制宜发展,振兴地方“土特产”。解锁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是农村发展的一条光明大道。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表示,做好土特产有三个关键点:一是找准时机,“产”最重要,“土、特产”最重要。就是开发生产有质量、有特色的好产品、拳头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形成有效供给,创造产品价值和生产价值。第二是精准度,“行业”是关键。就是要形成一个有效的产业业态,一个从地面到餐桌的高效有韧性的全产业链体系。第三,有效。开拓市场,实现有效的市场价值创造至关重要。

做好“土特产”,是各地做好“三农”工作的有力抓手。比如,湖南强调要加强农业品牌引导,继续打造“中粮湖南米”金名片,实施地方名菜、农产品名牌、饭店名店、食品加工名企、湘菜名县、湘菜名厨“六大”培育行动;江西强调要打响农产品品牌,推动打造“江西省正品”全球品牌,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地方名牌”、“乡镇名牌”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新疆的棉花和果蔬,吉林长白山的人参、蜂蜜和小浆果,福建的茶叶和花卉苗木,云南的咖啡、水果和食用菌等。,都与其产区紧密相连,不仅远近闻名,更成为富方的支柱产业。

延伸农村产业链

农村应该振兴,触角应该延伸。积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各地一号文件的共同要求。

预制蔬菜是典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2022年,预煮蔬菜行业发展迅速,出台了很多关于预煮蔬菜相关行业的政策指导文件。北京、河北、湖南、吉林、江苏等17个省份在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发展预熟蔬菜产业。背后是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的支撑。

让农产品产、做、活、销好,是延伸农村产业链的发展目标。采取措施支持配套产业发展,是各地开展“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如贵州省委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改造提升产地、配送中心、批发市场,布局建设一批城郊仓储基地;浙江支持不同层次的冷链集疏运中心建设,加快食品烘干、农产品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如今,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在乡村规划建设中,各地尊重特色,按需保留,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比如,河南明确提出以田园风光、青山绿水、村寨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为依托,推动农业农村与卫生、教育、体育、文化、旅游、气象等特色资源深度融合;【天辰平台注册地址】湖南着力打造以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名片,形成一批世界级农耕文化旅游品牌;海南拟举办“阳光海南多彩民俗”、海南黎苗风情宣传周等乡村旅游推广活动,打响“阳光海南”旅游品牌。

有了乡村旅游,衣食住行等行业的消费潜力巨大。比如,安徽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其中,“非遗”是乡村手工艺发展的一个绝妙切口。如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和鼓励农村传统技能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农村手工艺人发展农村特色和民族手工艺;湖南提出继续推进非遗作坊、村镇、街区建设,扶持传统工艺品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张琦表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首先可以诱发新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从而加速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替代和更新。二是将改变原有的工业发展模式,使原有的单一工业发展模式向“农业+”多业态复合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第三,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格局。农村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兴起,无疑会使农村就业从生产加工行业逐步扩展到服务业。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启动了全年“三农”工作,吹响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各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三农”工作任务清单。

截至4月20日,已有安徽、北京、福建、甘肃、贵州等20个省份发布省(区、市)委一号文件,对当地2023年“三农”工作做出具体部署。要保证中国饭碗的稳定,需要全面发展,整体推进。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